社区公益岗

首页 > 社区公益岗 > 阅读资料 >

2021济宁社区工作者实务考点: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济宁中公教育 2021-12-01 15:03:40 中公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一、学校社会工作传统方法的创新

(一)个案工作方法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运用与创新

1.师生联合会谈法

(1)师生联合会谈法的定义:学校社会工作者与老师和学生一起实施专业会谈,通过引导老师和学生分享感受和期待,挖掘优势资源,解决问题,满足需要。

(2)师生联合会谈法的要求:在会谈前,社会工作者要与老师、学生、家长进行单独会谈,了解基本信息。在会谈中,师生双方需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需求及期待,社会工作者应该帮助双方协调关系,整合需求和期待,达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2.“结对子”朋辈助力法

(1)“结对子”朋辈助力法的定义: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资源,把学生结成一对一的对子,引导其互相帮助、协同成长。

(2)“结对子”朋辈助力法的要求:学生在进行一对一配对时,一般会选择一名某方面有优势的同学与另外一名在该方面相对较弱的同学结对子。

(3)“结对子”朋辈助力法的步骤

3.“2+1”个案成长陪伴

(1)“2+1”个案成长陪伴的定义:两个有志向和助力能量的志愿者陪伴一个学生成长的个案陪伴服务。

(2)“2+1”个案成长陪伴的过程

4.社工信箱

(1)社工信箱的定义:社工信箱是通过设置固定的信箱,邀请学生将自己的困扰和需求写成书信投递到信箱里,学校社会工作者及时阅读信件并回信,给予学生辅导和陪伴的一种服务方法。

(2)社工信箱的要求:秉持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运用同感、共情、尊重、真诚等服务原则,学校社会工作者扮演倾听者、陪伴者等角色。

(3)社工信箱的程序

(4)社工信箱的创新之处:一是可较好地解决学生因学习压力较大、时间较紧张而无法长时间参加个案会谈的难题;二是可较好地解决学生在个案会谈中存在诸多无法表达的语言的难题,社工信箱的匿名性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安全感,愿意去自由表达;三是可以较好地避免个案会谈过程中学生反应及时性障碍和社会工作者回应欠考虑的风险。

(二)小组工作方法在学校社会中的运用和创新

1.主题班会

学校社会工作者经常通过主题班会介入班级,为学生提供服务。学校社会工作者提供主题班会服务的工作流程如下:

(1)掌握服务对象基本情况,做出专业需求评估和问题界定。

(2)与学校等进行深度沟通,与班主任商定班会主题。

(3)制订具体可行的班会活动策划书。与班主任、机构督导等人共同制订活动方案,在活动中代人社会工作的理念,让服务对象正向体验和思考。

(4)实施班会活动。社会工作者提前准备物资,掌握班会流程,及时处理问题。

(5)活动评估。通过问卷等形式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与学校方面、机构督导协商和解决问题。

2.社工课堂

社会工作者开设社工课堂,提供专业服务需要做的工作包括以下几点:

(1)基础调研。全面了解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现状,寻求开设社工课堂的空间,并主动申请和沟通。

(2)确定课程主题。寻找对学生成长意义重大而学校又缺位的课程主题,如生命教育、性教育等。

(3)课程设计。主要内容包括阐述课程设计背景与理念、理论支持、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

(4)体验式教学。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开展教学过程,将“讲解、带领、解说”三个环节的带领技巧结合为一体,灵活完成教学过程。

(5)运用小组工作评估方法评估教学效果及服务成效。

3.家长互助会

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家长会的基础上注人社会工作的元素,使家长会更好地对学生的成长发挥助力作用。

(1)选择试点班级。社会工作者与班主任进行积极沟通,传达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分享对班级管理的设想和创意,提出组建家长互助会的建议,争取得到班主任老师的支持。

(2)积极与家长接触,通过小组工作方法中的“团队建设”活动设计与实施,将家长分组,建立小型“家长互助会”,根据学生的具体特征进行组合,努力优化资源配置。

(3)通过提供“父母效能训练”等主题小组服务。帮助家长互助会建立互助网络,形成凝聚力,培养“当地领袖”,协助建立团队规范,引导建立日常沟通交流制度。

(4)举办家长互助会经验分享与研讨会,印制宣传海报,提出在全校班级建立家长互助会的建议和倡导。

(5)协助学校完善家长学校的理念和管理制度,全面注入社会工作的专业元素,进而在学校推进社会工作服务的深人发展。

(三)社区工作方法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运用和创新

学校社会工作运用和创新社区工作方法要坚持“一个理念”和“两个兼顾”。“一个理念”是指坚持“家校社”联动的理念;“两个兼顾”是指兼顾校园社区及校外社区,也就是说运用社区工作方法让学生服务既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兼顾社区为学生服务及学生服务社区,即链接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福利服务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服务社区、贡献社区的机会,以体验价值感。下面以社会工作多维架构介人预防校园欺凌,来阐述社区工作方法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1.初级介入:面向全员,营造友善环境(“家校社”联动)

(1)友善校园环境营造。学校社会工作者联合学校的服务人员,综合出台服务方案,通过文化展示、课程执行、竞赛活动等内化“关怀生命-友爱互助”的理念,践行“关怀生命-友爱互助”的行为。通过多方协调保证友善校园环境营造的可持续性,并建立监督机制。

(2)友善社区营造。学校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工作者和社区社会组织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联手合作,一是通过社区宣传栏、宣传单、讲座、竞赛、微信群等方式宣扬关怀生命-友爱互助的理念和行为;二是开发功能社区,建立家长管理机制,促进家长发挥作用。

(3)友善家庭营造。通过家长互助组织进行家庭总动员,协助开展家庭文化创建活动,如通过家庭会议等互动协商,指导家庭进行关爱家庭建设。

2.二级介入:面对高关怀人群,避免复发、消除可能性

(1)二级介入的服务对象:高风险、高关怀人群,即曾经有过欺凌经验和被欺凌经验的学生。

(2)二级介入的介入策略:一是开设主题小组,例如,设计欺凌风险与被欺凌风险学生的平行小组;二是对特殊组员进行个案辅导;三是跟进家庭辅导,帮助学生调整认知,培养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发展亲社会行为。

3.三级介入:欺凌事件发生后,针对欺凌者、被欺凌者、情境中人的介入

(1)服务被欺凌者危机介入

紧急介入:社会工作者及时评估被欺凌者的伤害程度,协助其及时医治,同时联系家人等提供保护性和支持性服务。

·服务内容:个案辅导、家庭辅导、团体辅导。

参服务策略:自信训练、自我训练、角色互换、明星体验等。

(2)服务欺凌者。对于一般欺凌者,社会工作服务可以依据具体情况选择个案辅导、家庭辅导、班级辅导、团体辅导,使欺凌者调整认知,学会管理情绪,积极修正自身不良行为等。对于行为严重的欺凌者,可报请公安部门依据相关的法规适度惩罚。

(3)服务情境中人。协助者和附和者都是社会工作介入的目标系统,即需要改变的人,通过“反欺凌主题班会”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对所有情境中的人进行教育的介入。

(4)服务特殊情境的人——老师。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老师置于学生的权力架构之上,有强大的甚至是绝对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二是老师即便不在事发现场,也不是绝对的局外人。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个案会谈技巧,促进老师自我觉察、自我调整、自我改变、自我成长。

二、学校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举要

1.系统脱敏——帮助学生克服考试恐惧情绪

系统脱敏法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即经典的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良好或适应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消除不良或不适应行为。系统脱敏法的

三个操作环节为:一是采取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肌肉放松等方式放松情绪。二是敏感等级构建,如对某件事情的恐惧程度进行等级分层。三是脱敏训练,可以分为想象脱敏和现实脱敏。

社会工作者在完成系统脱敏法的三个操作环节后,还应该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进行自我训练、自我治疗。另外,系统脱敏法只能够帮助学生驱除对考试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不能代替应对考试所应有的认识、能力、方法与技能。“系统脱敏法”与认知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训练相结合,效果会更佳。

2.行为契约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契约是指服务者与被服务者通过双方共同协商后签订的,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的书面协定。行为契约法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常用的一种行为治疗技术,它的主要原理是通过行为契约的商定、执行过程中的强化训练而改善行为。行为契约的基本组成部分为:确定目标行为、规定如何测量目标行为、确定该行为必须执行的时间即行为有效期、确定强化与惩罚条件、契约双方签字。行为契约有两种类型,分别为单方契约和双方契约。单方契约由寻求一项行为目标改变的一方与实施强化的契约管理者组成;双方契约是指一项行为契约由双方签写,每一方都想改变一种目标行为,由双方来确定要改变的目标行为以及将要对目标行为实施的强化。通常而言,双方契约更有制约效果。

社会工作者在操作行为契约法时需注意:行为契约必须由双方共同商定、目标必须可行(难度适中)、强化物要有效、具有执行的可行性。运用行为契约法的基本工作程序如下:

3.拍卖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论

(1)拍卖会的定义:以拍卖会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体验、澄清并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及其影响,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2)理论支持:认知理论。

(3)活动规则:按照拍卖会的规则进行,用道具钱币代替真实纸币,拍卖物品为某一价值观,若最高的出价被主持人当场确认三次后无人提价,则由出价最高者拍得该价值观。

(4)活动实施:根据活动规则进行拍卖活动,并做好记录。

(5)分享讨论,分享感受。可以参考的议题有:拍卖最贵的价值观是什么?你是否后悔买到的价值观?钱是否一定会给你带来快乐?

4.做名片——帮助低自我概念的学生提升自信

(1)物资准备:彩笔、双面胶条、剪刀、彩纸、一次性餐盘等。

(2)活动规则:一是写上最喜欢的别人对自己的称呼;二是在称呼前写上一个自己最得意的优点;三是画一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

(3)创作过程:组员动手制作名片,社会工作者观察组员、回应问题、提供支持。

(4)展示名片:每位组员轮流到中间郑重展示名片并介绍自己,其他组员积极鼓励和赞美。

(5)分享讨论:组员分享感受,积极回应赞美,激发组员阳光向上的心态。

(6)社会工作者总结反馈,鼓励组员将作品贴在家中鼓励自己。

5.小背摔——帮助学生提升人际信任力

(1)理论支持:体验学习理论相信学习者亲身经历某件事并进行反思,从其亲身经历和反思中获得认识和情感;行为理论认为,绝大多数的人类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重复动作可使行为形成动力定型。

(2)需求评估:“小背摔”游戏具有评估作用。让学生体验小背摔的游戏,观察这位学生是否犹豫不决,甚至决绝倒下,就说明这位学生的人际信任力弱。

(3)介人转化:“小背摔”游戏具有治疗的作用。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把拒绝跌倒的学生轻轻推倒,体验短暂的恐惧后,身体被学生稳稳接住,以此来体验安全感和信任感。通过多次训练,弱化学生的恐惧感,使学生逐渐学会信任。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备考公开课
山东公职类备考公开课
点击查看

社区公益岗<

招考信息

报考指导

阅读资料

考试题库

各项目入口一键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