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

首页 > 医疗卫生 > 考试题库 >

2021济宁卫生招聘考试医点通【检验篇】——第一部分迎战备考(知识点6-11)

济宁中公教育 2021-01-13 13:09:29 中公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知识点 6·缺铁性贫血(IDA)的实验诊断

  1. 概念:因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贮存铁耗尽而缺乏,又不能得到

  及时补充,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形成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即缺铁性

  贫血。

  2. 血象:① RBC 减少、HGB 下降,呈小细胞低色素贫血;② RET 正

  常 / 轻度增高;③ WBC、白细胞分类、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

  3. 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值下降,以中、晚幼红细胞增多

  为主;中度以上的贫血时幼红细胞明显减小,胞浆量少,边缘不整齐,

  着色偏蓝。晚幼红细胞核固缩成“炭核”(幼浆老核)。

  4. 铁染色:细胞外铁↓;细胞内铁↓;铁粒幼红细胞< 15%。

  【思维导图】

  【巩固训练】

  1. 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之间的关系为:

  A. 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平行减低

  B. 红细胞数减低而血红蛋白含量正常

  C. 红细胞数减低比血红蛋白含量减低更显著

  D. 血红蛋白含量减低比红细胞数减低更显著,

  【答案】D。解析:缺铁性贫血因缺铁血红蛋白合成量严重下降,且大

  于红细胞下降数。

  2. 体内缺铁时,最早表现是:

  A. 血清铁降低

  B. 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

  C. 储存铁减少

  D. MCV 变小

  【答案】C。解析:临床缺铁分为 3 个阶段:①缺铁期:贮存铁下降,

  早期出现血清铁蛋白下降。②缺铁型红细胞生成期存铁进一步减少,铁蛋

  白减少,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总铁结合力增高和游离原卟啉升高,

  出现一般症状。③缺铁性贫血期:除上述特点外,尚有明显红细胞和血红

  蛋白减少,并出现多个系统症状。

  知识点 7·糖尿病

  空腹血糖(FPG):是指至少 8 h 内不摄入含热量食物后测得的血浆葡

  萄糖。

  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OGTT):是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 2 h 内做系

  列血浆葡萄糖浓度测定,以评价个体的血糖调节能力的标准方法。

  1. 糖尿病诊断标准:

  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

  ①出现糖尿病症状 + 随机血 GLU ≥ 11.1 mmol/L;

  ② FPG ≥ 7.0 mmol/L(8 h 内未进食);

  ③ OGTT 2 h 血浆 GLU ≥ 11.1 mmol/L 以上指标可单独使用,但出现阳

  性时需用其他两者之一进行确诊。

  2. 空腹血糖受损(IFG)的诊断标准:

  ① FPG 在 6.1 ~ 7.0 mmol/L 内;

  ② OGTT 2 h 血浆 GLU < 7.8 mmol/L。

  3. 糖耐量减退(IGT)的诊断标准:

  ① FPG < 7.0 mmol/L;

  ② OGTT 2 H 血浆 GLU 在 7.8 ~ 11.1 mmol/L 内。检测结果同时满足以

  上两项时,即可诊断。

  【思维导图】

  【巩固训练】

  1. Ⅱ型糖尿病的特点不符合的是:

  A. 多见于 40 岁以上的肥胖者 B. 可不依赖胰岛素治疗

  C. 与组织相容性抗原有关 D. 较少发生酮症

  【答案】C。解析:Ⅱ型糖尿病的特点:①典型病例见于肥胖的中老年

  人(40 岁以上);②起病缓慢;③血浆中胰岛素含量并不降低,但在糖刺

  激后呈延迟释放;④自身抗体呈阴性;⑤单用口服降糖药、体育锻炼、饮

  食可控制;⑥很少出现自发性酮症酸中毒;⑦有遗传倾向,但与 HLA 基因

  型无关。

  2. 关于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叙述错误的是:

  A. 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肌糖原消失;肌肉蛋白质分解加强,

  体重下降

  B. 缺乏胰岛素的糖尿病患儿,即使体内生长素水平较高,仍可见到生

  长迟缓的现象

  C. 胰岛素的抗脂解作用减弱,使脂肪分解作用加强

  D. 低 VLDL 血症

  【答案】D。解析:考查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

  时,进入肝中的脂肪酸,一部分酯化成三酰甘油,并以 VLDL 的形式释放

  入血,造成高 VLDL 血症;此外 LPL 活性依赖胰岛索 / 胰高血糖素的高比

  值,糖尿病时此比值低下,LPL 活性降低,VLDL 和 CM 难从血浆清除,因

  此 VLDL 进一步升高。

  知识点 8·抗原抗体反应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概念及反应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可发生

  于体内,也可发生于体外。发生于体内的抗原抗体反应即为体液免疫应答

  的效应作用,其结果可表现为溶血、杀菌、中和毒素、促进吞噬等作用,

  对机体有利,但有时亦可引起病理损伤。

  抗原抗体反应的物质基础是抗原分子表面的抗原表位与抗体分子高变

  区之间的互补结合,在适宜条件下出现可见反应。这种互补性是由抗原、

  抗体分子的空间构型所决定的,是抗原表位与抗体高变区的沟槽和分子表

  面的结合。

  抗原抗体之间的结合力参与并促进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

  复合物,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二、抗原抗体的结合力

  抗原抗体是一种非共价结合,不形成共价键,需要静电引力、范登华力、

  氢键结合力及疏水作用力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一)静电引力

  抗原抗体分子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和羧基基团之间具有相互吸引力。

  例如,一方在赖氨酸离解层带阳离子的氨基残基(-NH3),另一方在天门

  冬氨酸电离后带有阴离子化的羧基(-COO-)时,即可产生静电引力,两

  者相互吸引,可促进结合。这种引力和两电荷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两

  个电荷越接近,静电引力越强。反之,这种引力便很微弱。

  (二)范登华引力

  这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互相接近时发生的一种吸引力,实际上

  也是电荷引起的引力。

  由于抗原与抗体两个不同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之间相互作用,使得

  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吸引力,促使抗原抗体相互结合。这种引

  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三)氢键结合力

  氢键是由分子中的氢原子和电负性大的原子如氮、氧等相互吸引而形

  成的。当具有亲水基团(例如 -OH,-NH2 及 -COOH)的抗体与相对应的

  抗原彼此接近时,可形成氢键桥梁,使抗原与抗体相互结合。氢键结合力

  较范德华引力强,并更具有特异性,因为它需要有供氢体和受氢体才能实

  现氢键结合。

  (四)疏水作用力

  抗原抗体分子侧链上的非极性氨基酸(如亮氨酸、缬氨酸和苯丙氨酸)

  在水溶液中与水分子间不形成氢键。当抗原表位与抗体结合点靠近时,相

  互间正、负极性消失,由于静电引力形成的亲水层也立即失去,排斥了两

  者之间的水分子,从而促进抗原与抗体间的相互吸引而结合。这种疏水结

  合对于抗原抗体的结合是很重要的,提供的作用力最大。

  三、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一)特异性

  特异性是指抗原分子与抗体结合的专一性,是由抗原表位与抗体分子

  高变区之间空间构型的和互补性所决定的。

  (二)可逆性

  可逆性是指抗原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并不牢固,在一定条件下解离

  为游离的抗原和抗体的特性。

  (三)比例性

  比例性是指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需遵循一定的量比关系。抗原抗

  体浓度比例适当时才出现可见反应,称为抗原抗体的等价带,抗体过量时

  称为前带,抗原过量时称后带。

  (四)阶段性

  阶段性是指抗原抗体反应分特异性结合阶段和可见阶段。

  四、抗原抗体反应影响因素

  (一)抗原

  包括抗原的理化性状、抗原表位的种类和数目。

  (二)抗体

  包括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合力、抗体来源、效价。

  (三)电解质

  常用 0.85% 氯化钠溶液或各种缓冲液作为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及反应

  液。

  (四)酸碱度

  抗原抗体反应一般以 pH 6~9 为宜。

  (五)温度

  抗原抗体反应温度常以 15 ~ 40 ℃为宜,最适温度为 37℃。

  【思维导图】

  【巩固训练】

  1. 抗原抗体分子结合的最适比例是:

  A. 上清中有少量游离抗体 B. 上清中有少量游离抗原

  C. 上清中无游离抗原或抗体存在 D. 出现沉淀物是肉眼不可见的

  【答案】C。解析:抗原抗体分子充分结合,沉淀物形成快而多,上清

  液中没有游离的抗原或抗体存在。

  2. 关于抗原抗体亲和力,说法正确的是:

  A. 超变区与抗原表位间结合的强度

  B. K 值越大亲和性越低

  C. 亲和性与 K 值无关

  D. 亲和力与抗体结合价呈负相关

  【答案】A。解析:抗原抗体的结合,K 值越大,亲和性越高,与抗原

  结合也越牢固。抗原抗体亲和力指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间结合的强度,

  与抗体结合价正相关,即所谓多价优势,抗体亲和力高,与抗原结合牢固。

  知识点 9·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一、细菌常见形态和排列方式

  (一)球形

  一般以单细胞形式存在,相互聚集成特定排列,如双球菌、葡萄球菌、

  四联球菌或八叠球菌,这一特点常用于细菌鉴定。

  (二)杆状

  大多数细菌呈直杆状,也有球杆状、棒状、链杆状和栅栏状排列,这

  些排列特点可用来鉴别细菌。

  (三)螺旋状

  主要包括弧菌、螺菌和螺旋体。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各种结构的功能

  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细菌细胞内外主要结构及功能见下表:

  表 细菌细胞内外主要结构及功能

  三、细胞壁的结构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革兰阳性菌细胞壁除肽聚糖外还含

  有磷壁酸,除此外还含有一些特殊的蛋白,如葡萄球菌 A 蛋白等;革兰阴

  性菌细胞壁由肽聚糖层和外膜组成,外膜由脂质双脂蛋白和脂多糖三部分

  组成。

  四、质粒的概念

  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中,是小的双股闭合环

  状 DNA 分子,可独立于染色体存在并复制,也可整合到染色体上。

  【思维导图】

  【巩固训练】

  1. 以下不是细菌 L 型特点的是:

  A. 多形性 B. 易着色

  C. 生长慢 D. 营养要求高

  【答案】B。解析:细菌 L 型有明显的多形性,染色时不易着色,革兰

  染色大多呈阴性,且着色不均;生长缓慢,营养要求高,对渗透压敏感,

  培养时必须用高渗含血清的培养基。

  2. 质粒是细菌的:

  A. 中介体

  B. 染色体外的 DNA

  C. 核质 DNA

  D. 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答案】B。解析:质粒是细菌染色体(或核质)以外的 DNA 分子,

  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自主复制能力,使其在子代细胞中也能保持恒定的

  拷贝数,并表达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是闭合环状的双链 DNA 分子。

  知识点 10·粪便检查

  1. 颜色

  (1)淡黄色:婴幼儿大便、服用大黄等。

  (2)灰白色(白陶土色):胆道梗阻、摄入过量脂肪、服用硫酸钡等。

  (3)红色:下消化道出血所致,如直肠癌、肛裂、痔疮等。

  (4)果酱色:阿米巴痢疾、肠套叠等。

  (5)黑色(柏油样便):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

  2. 性状

  (1)黏液便:肠壁受刺激、直肠炎等。

  (2)脓血便: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

  (3)鲜血便:结肠癌、直肠息肉、肛裂或痔疮等。

  (4)米泔样便:霍乱或者副霍乱等。

  (5)乳凝块: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全,婴幼儿消化不良等。

  (6)稀糊状或稀水样便:急性胃肠炎、伪膜性肠炎等。

  【思维导图】

  【巩固训练】

  1. 霍乱患者大便为:

  A. 脓血便 B. 柏油样便

  C. 米泔汁样便 D. 白陶土样便

  【答案】C。解析:脓血便常见于各类痢疾,鲜血便见于结肠癌,痔

  疮等.

  2. 患者,女性,32 岁,轻度发热,腹泻,腹痛就诊。实验室粪便检查:

  粪便为脓血便,有鱼腥臭味,果酱色;镜检见大量红白细胞,且红细胞多

  于白细胞,多粘连成堆,形态残碎;则该患者最可能患:

  A. 细菌性痢疾 B. 过敏性肠炎

  C. 胃出血 D. 阿米巴痢疾

  【答案】D。解析:粪便的性状为脓血便,排除了胃出血及伪膜性肠炎。

  从颜色上辨认,果酱色,且有鱼腥臭味,可证明是阿米巴痢疾,排除过敏

  性肠炎。从镜检结果看,粪便中红细胞多于白细胞,更从侧面说明是阿米

  巴痢疾,而细菌性痢疾正相反。

  知识点 11·血浆蛋白质检查

  一、血浆蛋白质的分类及功能

  (一)血浆蛋白质的分类

  概括地说血浆蛋白质可分为清蛋白和球蛋白两大类。利用醋酸纤维薄

  膜或琼脂糖凝胶电泳可将血浆蛋白质分为清蛋白、α1 球蛋白、α2 球蛋白、β

  球蛋白和 γ 球蛋白。

  (二)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1. 营养作用。

  2.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3. 运输载体。

  4. 组成血液 pH 缓冲系统。

  5. 抑制组织蛋白酶。

  6. 血浆中起催化作用酶的组分。

  7. 参与代谢调控。

  8. 参与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

  9. 体液免疫系统的组分。

  二、血清蛋白质电泳组分的临床分析

  (一)正常血清蛋白质电泳图谱分析

  正常血清蛋白电泳通常分为 5 个区带,有时可分出 β1 和 β2 区带,各区

  带中多个蛋白质组分可有重叠、覆盖。成人重要血浆蛋白质所属的电泳区

  带如下:

  1. 清蛋白区带:清蛋白。

  2. α1 球蛋白区带:α1- 抗胰蛋白酶、α1- 酸性糖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甲胎蛋白。

  3. α2 球蛋白区带:触珠蛋白、α2- 巨球蛋白、铜蓝蛋白。

  4. β1 球蛋白区带:转铁蛋白、低密度脂蛋白、C3、C4。

  5. β2 球蛋白区带:β2- 微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6. γ 球蛋白:IgA、IgG、IgM、C- 反应蛋白。

  (二)异常血清蛋白质电泳图谱分析

  在疾病状态下血清蛋白质可以出现多种变化,根据它们在电泳图谱上

  的异常特征,可将其分型,从而有助于临床诊断。

  下面列举几个重要的典型图谱:

  1. 肾病综合征:清蛋白下降,α2 和 β 球蛋白显著升高,γ 球蛋白不变或

  相对下降。

  2. 肝硬化:清蛋白下降,γ 球蛋白明显升高,典型者 β 和 γ 区带融合而

  出现 β-γ 桥。

  3. M 蛋白血症:M 蛋白较多出现在 γ 或 β 区带,偶见 α 区带,在图谱

  上呈现一个色泽深染的窄区带。

  M 蛋白:又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单克隆 B 淋巴细胞异常增殖

  时产生的,具有相同结构和电泳行为的免疫球蛋白分子或其分子片段如轻

  链、重链等,一般无抗体活性.

  【思维导图】

  【巩固训练】

  1. 能识别高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载脂蛋白是:

  A. ApoAI B. ApoB

  C. ApoCII D. ApoD

  【答案】A。解析:考查载脂蛋白和脂代谢的关系,APOAI 和 AII 都是

  HDL 的主要载脂蛋白,其生理功能是识别 HDL 受体。

  2. 极低密度脂蛋白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

  A. 胆固醇 B. 甘油三酯

  C. 载脂蛋白 D. 磷脂

  【答案】B。解析:极低密度脂蛋白含 60% 的 TG,20% 的 TC,10%

  的载脂蛋白。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备考公开课
山东公职类备考公开课
点击查看

医疗卫生<

招考信息

报考指导

阅读资料

考试题库

各项目入口一键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