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遴选

首页 > 公选/遴选 > 考试题库 >

2020济宁公务员遴选面试每日一练(2.17)

济宁中公教育 2020-05-16 11:33:43 中公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济宁公选遴选信息网提醒各位考生:2020山东省济宁公务员考试备考已经开始,济宁公选遴选信息网为考生提供相关考试信息,获取更多资讯请关注济宁中公教育官网或致电咨询热线:0537-2331255

备考咨询加QQ群 济宁中公各县区联系方式


【模拟试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能突破陈规、有所推进,无论大小都可以称得上是创新。但有人认为创新是年轻人的事情,也有人觉得只有科技工作者才具备创新能力。事实上,创新具有丰富内涵和多样形式,人人皆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不仅适用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也适用于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体现了创新的普遍性。

创新不唯年龄。年轻意味着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尤其是在“互联网+”条件下,确实有一大批年轻人登上创业创新舞台,但创新并不只是年轻人的事。比如“蛟龙号”载人深潜项目总设计师徐芑南,66岁重返工作岗位,77岁评上院士,81岁仍在不断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创新不唯学历。学历代表的主要是人们受教育程度,而不一定是实际工作能力。有的人虽然学历不高,但从未放弃学习,他们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吸取新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出类拔萃的创新能力。比如农民工赵正义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他苦心钻研15年,发明了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塔基,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创新不唯职业。广大知识分子堪称创新的主力军,但创新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工人、农民等各类群体中也涌现出大量创新人才。比如“金牌工人”许振超,从一名普通工人自学成为“桥吊专家”,练就“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先后6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

可见,一个人不论年龄、身份和教育背景如何,只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敢想敢做,就能进行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创新,为社会发展进步作出贡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会立足本职岗位,加强学习,通过吸取新知识和日常工作的反复实践,实现工作上的不断创新。

济宁公选遴选信息欢迎关注济宁公选遴选信息网

或扫码关注济宁中公教育微信公众号(jnzgjy),及时掌握公考资讯!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备考公开课
山东公职类备考公开课
点击查看

公选/遴选<

招考信息

报考指导

阅读资料

考试题库

各项目入口一键直达<